争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配合
7月13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此文引发了市场上关于金融与财政的新一轮争论。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创新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从总量为主转向结构性政策;二是财政政策从过去单一关注、重点关注经济到综合;三是从过去宏观调控转向公共风险的管理。
7月16日,财新网署名为“青尺”的一位财政系统人士反驳指出,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关于金融与财政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探讨由来已久。去年11月的财新峰会上,针对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人民币的货币政策必须独立,要独立就必须摆脱被外汇占款的干扰,必须让财政部主要负责管理外汇储备”的观点,徐忠在现场反驳,“看起来很美好,但是现实很骨感。”
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实施多年。今年6月,徐忠在一篇工作论文中指出,“应当看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中性,避免大水漫灌依赖货币信贷投入的传统增长方式”。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5.8%。另一方面,今年赤字率从去年预算的3%降至2.6%。
如何看待这轮财政与金融之争?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表示,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双方的论战不是一件坏事。“这种观点碰撞,对于改革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争论和判断,改革难以推动。”
新京报记者宓迪
Q1、金融与财政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此次争论的核心之一是,徐忠提出,“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
“相比之下,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财政报表,我也看不懂。没有有效的信息披露,事实上监督制衡无法实现。”徐忠说。
徐忠表示,观察当前的财政运行,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包括“预算管理不健全,导致财政运行存在顺周期性,没有发挥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作用”、“财政支出以应对短期问题为主,缺少对长期问题考虑的财政制度设计”。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他指出,“即使按照一些财政专家所测算的,实际的赤字率可能达到3%,那也不是积极的。因为对地方债务控制后,总的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用我一位同事的话讲,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他认为,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盘活财政存量、二是财政要提高把钱花好的意识。“最近关于个人所得税修法的讨论比较热烈,有财税专家认为,起征点不能超过5000,否则纳税人数量会大幅减少,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纳税人意识。”徐忠说,但是,财政部门很少强调纳税人意识的另一面,即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财政支出要接受纳税人监督,对纳税人负责。
7月16日,财新网署名为“青尺”的一位财政系统人士反驳指出,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查阅2018年预算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线索:‘统筹收入、赤字、专项债务和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上述表述说明,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据媒体报道,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被问及该事件时指出,1998年以来出现财政赤字便被认为是积极财政,财政发力是在预算之外,即表外的“准财政”。如果去杠杆强化,准财政就要收紧。因此,积极财政就需要“开前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配合起来,收紧影子银行,扩大融资渠道,比如加大地方专项债发行。
“减税是财政积极的一方面,补贴、产业政策都是积极财政政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说。
争论1 没有赤字增加的财政政策是积极的吗?
徐忠:用我一位同事的话讲,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青尺: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刘尚希:财政政策的创新并非易事。由于财政涉及老百姓、企业及整个市场,也涉及国际社会,所以需注重整体性。
争论2 财政注资金融机构是虚假的吗?
徐忠:从金融业的角度看,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特别国债”实际是在央行的帮助下财政发债银行买、银行自己为自己注资,没有真正增强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
青尺:当年财政注资银行,就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体现,后来财政对于商业银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一直存续的特别国债及付息,到后来银行不良资产转为优质债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和权益,最后承担者是全体纳税人。
争论3 金融机构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受害者吗?
徐忠:历史经验表明,由于财税改革落实不到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
青尺: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新京报记者宓迪
Q2、为何双方的争论此时发生?争论为何现在爆发?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有关。经济存在下行风险,金融风险也在加大,很多地方呼吁,央行应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央行认为,从M2比GDP的增速、短端利率的高低、流动性的宽裕程度等指标来看,货币政策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因此央行提出,如果要避免经济进一步下行,就需要财政有更多的担当。另一方面央行也认为,再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会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可能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加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也呼吁财政应该进一步放松。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央行在推动去杠杆的过程中,目前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为了去杠杆,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按照设想应该会有更多的资金被投入到实体经济。但实际的情况是相反的,即使银行的资金少了,首先投资的还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而不是实体经济中的优秀企业、中小微企业等这些央行希望资金流向的领域。资金没有投向实体经济,主要原因是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低,回报率低则是源自于税负,中国的税负高居世界第一。“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来自财政部门,让金融去杠杆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央行开始明确把矛头对准财政部门。”
刘胜军表示,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双方的论战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并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并不是说希望哪个部门权力更大,而是希望解决问题。这种观点碰撞,对于改革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争论和判断,改革难以推动。”
新京报记者顾志娟
Q3、财政部和央行的作用是什么?
今年3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去年7月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披露的消息里,已经说明了金融改革的一些主要思路,包括其后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办公室放在人民银行,这些都表明人民银行将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财政部门管财政政策、央行管货币政策。
2013年,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当年两会期间谈及“央行经理国库”体制时曾表示,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央行和财政部门建立了一种相互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在财政资金的收支中执行不同的角色。更通俗地说,财政是国库的会计,政府的会计,而人民银行则是政府的出纳。
7月8日,《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明确厘清金融监管部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的权责,完善授权经营体系,清晰委托代理关系。
《意见》指出,“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要与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相关答记者问中提及,从法律地位和权责匹配看,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缺少明确授权,管理权责边界不清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意见》明确提出,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有利于压实部门管理责任,明晰委托代理关系,完善授权管理体制,更好地管好用好国有金融管资本。
公开资料显示,事实上在2003年国有四大银行启动股份制改革之前,财政部行使国有独资金融机构出资人代表的职责。2003年以后,国家决定启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这其中,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角色是重要一环,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2007年9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从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中央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将上述股权作为对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的一部分,注入中投公司。
新京报记者宓迪
Q4、部门之间该如何协作?
目前,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331亿元,同比增长10.6%。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如此快,赤字率反而小了,说明财政政策不给力。”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看来,从金融工作三大任务来看,财政部门有更多发挥空间。
“现在一讲到服务实体经济,都是在讲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财政政策的支持,需要更积极一些。”董希淼说,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需要扩大内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而消费作为扩大内需很重要的方面,需要财政部门进一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
第二,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同样需要财政部门更加主动担当。“此次央行和财政部争议的一个焦点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目前看,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可能是金融风险的一个‘灰犀牛’。不能将这些问题‘一刀切’,更不能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转嫁金融部门。如果简单地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一股脑儿推给金融机构,那么将增加金融机构出现坏账的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要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更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董希淼表示。
他认为,在深化金融改革上,要加大财政资金注入国有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为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过,有些问题已经超出央行、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需要财政部门配合。
青尺则表示,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刘尚希指出,创新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政策从总量为主转向结构性政策;二是财政政策从过去单一关注、重点关注经济到综合;三是从过去宏观调控转向公共风险的管理。
新京报记者侯润芳
重庆公司注册 重庆iso体系认证公司 重庆公司实缴代办 重庆知识产权实缴代办- 上一篇: 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实录
- 下一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